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无自动校准功能的气态污染物CEMS,定期校准周期应为多久?内容有哪些?

无自动校准功能的气态污染物CEMS,定期校准周期应为多久?内容有哪些?

更新时间:2025-09-12   点击次数:37次

根据《固定污染源烟气(SO₂、NOx、颗粒物)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》(HJ 75-2017)及行业实践,无自动校准功能的气态污染物CEMS(连续排放监测系统)的定期校准周期及校准内容需严格遵循以下规范:

 一、校准周期

 1. 日常校准周期

抽取式气态污染物CEMS:每7天至少进行一次零点和量程校准。此类设备因采样管路较长、预处理环节复杂,易受冷凝水、颗粒物吸附等因素影响,需高频次校准以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
直接测量法气态污染物CEMS: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零点和量程校准。该类设备(如原位式激光分析仪)因直接安装于烟道,受光路污染、温度波动影响较小,校准周期可适当延长。

 2. 定期校验周期

全系统校验:无论测量方式,无自动校准功能的CEMS每3个月需通过参比方法(如手工采样分析)进行一次全面校验。校验内容包括示值误差、响应时间、漂移等关键指标,确保设备长期稳定性。

二、校准内容与技术要求

1. 核心校准项目

零点校准:通入清洁空气或高纯氮气(零气),调节仪器显示值为零,消除背景干扰。零气中SO₂、NOx杂质浓度需≤1×10⁻⁶mol/mol。

量程校准:通入高浓度标准气体(80%-100%满量程值),调整仪器显示值与标气浓度一致,确保线性响应。标准气体扩展不确定度需≤1.5%(k=2)。

零点漂移测试:校准后连续运行6小时,再次通入零气,记录漂移值。要求零点漂移≤±2%满量程(F.S.)。

量程漂移测试:校准后连续运行6小时,再次通入量程标气,记录漂移值。要求量程漂移≤±2% F.S.。

 2. 扩展校准项目

示值误差测试:依次通入低(20%-30% F.S.)、中(50%-60% F.S.)、高(80%-100% F.S.)浓度标准气体,每种浓度重复测试3次,计算平均示值误差。要求示值误差≤±2% F.S.(适用于SO₂、NOx)。

系统响应时间测试:通入零气稳定后,切换至量程标气并计时,记录仪器显示值达到标气浓度90%的时间。要求系统响应时间≤90秒(抽取式)或≤60秒(直接测量法)。

重复性测试:通入中浓度标气重复测试6次,计算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(RSD)。要求重复性误差≤2% F.S.。

 3. 特殊场景要求

超低排放场景:需额外通入低于排放限值的标准气体(如SO₂≤35mg/m³),验证设备在低浓度区间的准确性。

高湿/高硫场景:校准前需检查伴热管线温度(≥120℃)及冷凝除湿装置性能,避免SO₂溶解损失。

 三、操作规范与合规要点

 1. 校准流程标准化

全系统校准:优先采用“零气→高标气→零气→中标气→零气→低标气"的顺序,避免交叉污染。

数据记录:需完整记录校准时间、标气浓度、漂移值、示值误差等数据,保存至少1年。

故障处理:若校准结果超出允许误差(如示值误差>±2% F.S.),需立即排查光路污染、传感器老化等问题,必要时更换部件。

 2. 合规性验证

参比方法校验:每3个月需通过手工采样(如HJ 57-2017《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》)与CEMS数据比对,气态污染物至少获取9组同步数据对,示值误差需≤±10%。

环保平台对接:校准数据需通过数采仪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平台,确保数据可追溯。

四、典型案例与优化建议

1. 高氯废水场景

问题:某化工园区CEMS因Cl⁻浓度高达8000mg/L,导致SO₂测量值偏低15%。

解决方案:校准前增加硫酸银掩蔽剂预处理,同时采用双波长校正算法,将示值误差从±15%降至±3%。

 2. 运维成本优化

策略:采用模块化设计的CEMS(如博纯PUE-6000),将校准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.5小时,年节省运维工时30%。

试剂管理:建立标气使用台账,通过动态稀释装置降低高浓度标气消耗,年成本减少40%。

 五、法规依据与标准更新

现行标准:HJ 75-2017明确规定了校准周期与技术指标,设备需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适用性检测。

未来趋势:2026年拟实施的新标准草案可能将校准周期缩短至7天(直接测量法)和3天(抽取式),并要求集成AI动态校准功能。总结

无自动校准功能的气态污染物CEMS需通过高频次校准+周期性校验确保数据合规性。校准周期应根据测量方式差异化设定(抽取式7天/直接法15天),校准内容需覆盖零点、量程、漂移、示值误差等核心指标。建议结合参比方法校验(每3个月)和智能化运维工具(如远程监控系统),构建“校准-验证-优化"闭环管理,同时关注地方标准,提前布局设备升级以适应未来监管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