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化锆分析器的原理基于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特性,通过氧浓差电池效应实现氧浓度测量。具体原理如下:
1. 导电机理
纯氧化锆(ZrO₂)在常温下不导电,但掺杂氧化钙(CaO)、氧化钇(Y₂O₃)等低价金属氧化物后,晶体内部形成“氧空穴"缺陷结构,高温下(通常需加热至600-1000℃)具备氧离子导电性。
2. 氧浓差电池效应
氧化锆管两侧分别接触参比气体(如空气,氧浓度已知)和被测气体(如烟气),当两侧氧分压不同时:
高氧分压侧的氧分子在铂电极表面获得电子,转化为氧离子(O²⁻),通过氧化锆晶格中的氧空穴迁移至低氧分压侧;
迁移的氧离子在低氧分压侧的铂电极释放电子,重新结合为氧分子,形成闭合回路。
此过程产生的电势差(氧浓差电势)遵循能斯特方程:
E = (RT/4F) ln(P₁/P₂)
其中,P₁、P₂为两侧氧分压,R为气体常数,T为绝对温度,F为法拉第常数。
3. 温度控制
氧化锆的氧离子导电性对温度敏感,需通过内置加热装置和温控系统维持恒定高温(如650-750℃),以确保测量精度。
4. 信号处理与输出
氧浓差电势经信号处理电路转换为标准电信号,通过温度补偿和校准后显示为氧浓度值,或传输至控制系统用于燃烧优化。
结构组成
氧化锆分析器主要包括:氧化锆管(固体电解质)、铂电极(参比电极与测量电极)、加热炉、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、信号处理模块。
上一篇 : CO2、CO 微量分析中出现的读数为负值问题
下一篇 : 校准二氧化碳分析仪的标准流程及注意事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