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电化学传感器工作原理

电化学传感器工作原理

更新时间:2025-08-14   点击次数:183次

电化学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检测目标物质(如气体、液体中的特定成分)与电极间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信号(电流或电势),来实现对物质浓度定量分析的器件。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,将物质的化学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,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(如SO₂、CO、NOx)、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。

核心组成结构 

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电极、电解质溶液、透气膜(针对气体检测),各部分协同实现反应与信号输出:  

工作电极:目标物质在此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(核心反应区),产生电子转移。  

对电极:平衡工作电极的电荷,完成电路闭合(不直接参与目标物质反应,仅传导电子)。  

参比电极:提供稳定的电势基准,确保工作电极的电势恒定(避免因反应导致的电势波动影响测量精度)。  

电解质溶液:通常为水溶液或有机电解质,负责传导离子(形成离子回路,与电极的电子回路共同构成完整电路)。  

透气膜:仅允许目标气体透过(如PTFE膜),隔绝液体或干扰性粉尘,同时控制气体扩散速度(确保反应稳定)。  

工作原理(以气体检测为例)

以电厂脱硫出口可能涉及的SO₂电化学传感器**为例,其反应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:  

1. 扩散阶段:  

   脱硫出口烟气中的SO₂分子通过透气膜扩散进入传感器内部,到达工作电极表面(透气膜的作用是控制扩散速率,使反应处于“扩散控制"状态,确保信号与浓度成正比)。  

2. 电化学反应阶段:  

  在工作电极(通常为贵金属或导电金属氧化物,如Au、Pt)上,SO₂发生氧化反应(失去电子)(电子通过外电路从工作电极流向对电极)  

  同时,对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(接受电子,平衡电荷),通常是氧气被还原(利用空气中的O₂或电解质中的氧化剂):  

  3. 电信号产生与测量:  

   上述反应中,电子通过外电路的流动形成电流,电流大小与SO₂的反应速率直接相关。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:反应产生的电流与单位时间内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(即与SO₂的浓度成正比)。  

   传感器通过电路测量此电流(通常为微安级,μA),再通过校准曲线将电流值转化为SO₂的浓度值(如mg/m³)。(注:参比电极在此过程中维持工作电极的电势稳定,确保反应仅由目标物质浓度驱动,不受外界电势波动干扰。)  

主要类型与特点  

根据测量电信号的类型,电化学传感器可分为两类:  

1. 电流型传感器:  

  测量反应产生的电流(与目标物质浓度成正比),如SO₂、CO、H₂S传感器。  

  优势:灵敏度高(可测ppm甚至ppb级)、响应速度快(秒级)、线性范围宽,适合在线实时监测。  

2. 电势型传感器:  

   测量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间的电势差(与目标物质浓度的对数成正比,遵循能斯特方程),如pH传感器、离子选择性电极(如测氟离子、氯离子)。  

   优势:结构简单,无需外部供电(部分类型),但响应速度较慢,线性范围较窄。  

关键特性与应用限制

优势:体积小、成本较低、可直接输出电信号(便于与数据系统集成),适合便携式或在线监测设备。  

限制:  

受环境因素影响大(温度、湿度会改变反应速率,需温度补偿);  

电解质易损耗(寿命通常1-3年,需定期更换);  

易受干扰气体影响(如其他还原性气体可能在工作电极上反应,导致测量偏差,需透气膜或电极材料选择性优化)。  

总结

电化学传感器的核心是“化学反应→电子转移→电信号→浓度计算"的转化过程,通过精准控制电极反应和信号测量,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检测。在电厂脱硫出口SO₂监测中,虽紫外法更常用,但电化学传感器因其低成本和小型化优势,也常用于便携式抽检或辅助监测设备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