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觉光电挠度仪的工作原理核心是通过机器视觉技术捕捉目标位移,结合光电传感辅助定位,实现对结构挠度的非接触式测量,具体流程可分为以下4个关键步骤:
1. 标记点布设:建立测量基准
在被测结构(如桥梁梁体、建筑横梁)的关键测点(如跨中、支座附近)粘贴高对比度标记点(如反光靶标、黑色圆点或激光投射点)。这些标记点作为“位移基准",其位置变化直接反映结构的弯曲变形(挠度)。标记点需与背景形成明显反差(如白色结构用黑色靶标),确保后续图像能清晰识别。
2. 视觉与光电采集:捕捉目标动态
视觉采集:通过高精度工业相机(或CCD/CMOS传感器)实时拍摄标记点的图像,镜头焦距根据测量距离调整(如远距离用长焦镜头),确保标记点在画面中占据足够像素(通常≥10×10像素),为后续计算提供基础。
光电辅助:内置激光位移传感器或红外测距模块,同步测量相机与被测结构的距离(消除距离变化对像素-物理尺寸换算的影响);环境光传感器则自动调节相机曝光参数(如强光时降低曝光,弱光时补光),保证图像清晰度。
3. 图像处理:将像素位移转化为物理位移
设备内置专用算法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:
特征点识别:通过边缘检测、灰度匹配等技术,精准锁定标记点在图像中的位置(精度可达亚像素级,即小于1个像素的尺寸)。
位移计算:对比不同时刻(如加载前、加载中、加载后)标记点的像素坐标变化,结合激光测距得到的实际距离,将像素位移换算为毫米级的物理位移(公式:物理位移=像素位移×像素尺寸,其中像素尺寸=实际距离÷镜头焦距对应的像素比例)。
4. 挠度拟合:生成结构变形曲线
根据多个测点(如桥梁跨中、1/4跨、3/4跨)的位移数据,通过曲线拟合算法(如最小二乘法)生成结构的弯曲变形曲线,最终输出各测点的挠度值(如最大挠度、挠度分布规律),并通过软件实时显示或存储。
简言之,视觉光电挠度仪的本质是**“用眼睛(相机)看标记点动了多少,再通过计算算出实际弯了多少",全程不接触被测结构,因此不会干扰其受力状态,适合高精度、动态的挠度测量场景。
上一篇 : CEMS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取样点选择及安装要求
下一篇 : 烟气氧含量测量定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