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气体分析仪采样管路堵塞(粉尘/油污)日常清理指南

气体分析仪采样管路堵塞(粉尘/油污)日常清理指南

更新时间:2025-09-30   点击次数:130次

采样管路因粉尘堆积、油污附着导致堵塞,会直接影响分析仪数据准确性与设备寿命。清理需严格遵循“安全优先、分类施策、防损护管"原则,结合污染物类型(干性粉尘/粘稠油污)与管路材质(金属/塑料/橡胶)制定操作方案,具体流程如下:

一、清理前:安全前置与工具适配

1. 安全必做:切断风险源(核心!避免事故)

断能泄压:  

先关闭分析仪总电源(拔掉插头或断开空开),再关闭采样管路的进气阀/出气阀;若为正压采样系统(如化工反应釜采样),需缓慢打开泄压阀,将管路内压力降至常压(压力表读数为0);若为负压采样(如烟气监测),需先关闭真空泵,防止空气倒灌带入杂质。  

个人防护:  

  佩戴防静电丁腈手套(易燃易爆环境,符合GB 12014标准)、防冲击护目镜(防粉尘/清洁剂飞溅)、KN95防尘口罩**(粉尘场景);若使用有机溶剂(如异丙醇),需在强制通风区域操作(通风量≥3次/h),避免溶剂挥发中毒。

2. 工具清单:按材质/堵塞类型适配

工具类别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具体工具及规格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适用场景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核心注意事项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粉尘清理工具    尼龙软毛刷(刷头直径=管路内径的1/2,刷毛长3-5cm)、带调压阀的压缩空(配φ4-φ8软胶管) 干性粉尘堵塞              压缩空气压力不超过0.4MPa,φ6以下细管路压力≤0.2MPa,避免冲裂管路;软胶管需为食品级(无化学残留) 

油污清理工具   中性除油剂(如烷基糖苷型,pH 7-9)、异丙醇(分析纯,≥99.5%)、50-100mL针筒(配软胶针头)、无尘棉布 粘稠油污堵塞              清洁剂需优先选仪器厂家推荐型号**,无推荐时:金属管可用中性除油剂,塑料管/橡胶管仅用异丙醇/乙醇(禁用强酸/强碱,防溶胀) 

辅助工具          规格匹配的开口扳手(如8-10mm、12-14mm)、油性记号笔、聚四氟乙烯生料带(PTFE,薄款)、无尘纸(100级)  管路拆卸/标记/密封         拆卸前用记号笔标注管路“进气端→出气端"方向(如“探头端→分析仪端"),避免装反;生料带缠绕不超过3圈(防多余部分掉入管路) 

二、清理中:分场景精准操作(粉尘vs油污)

 1. 粉尘堵塞:干性颗粒堆积(矿山/水泥/冶金场景)

判断依据:采样流量下降≥10%、分析仪读数波动大(如氢气分析仪读数忽高忽低)、管路外壁可见粉尘堆积。  

步骤1:优先反吹清理(无需拆卸,减少损耗)

1. 将压缩空的软胶管一端插入管路进气端(靠近采样探头的一端),另一端用无尘纸严密堵住(防止气流泄漏);  

2. 调压阀调至0.2-0.3MPa(细管路≤0.2MPa),短促按压扳机(每次吹气1-2秒,间隔3秒,重复3-5次)——用“脉冲式反吹"避免高压将粉尘压实成块;  

3. 反吹后,打开管路另一端的无尘纸,观察是否有粉尘排出;若排出量少,可互换两端(从出气端反吹),增强清理效果。

 步骤2:拆卸深度清理(反吹无效时)

1. 用开口扳手按标记方向拆卸管路(力度适中,金属接口避免拧滑丝,塑料接口防止拧裂),将管路平放于无尘布上;  

2. 取尼龙软毛刷,刷头蘸少量无尘纸(吸干多余粉尘),从管路一端缓慢伸入(伸入深度≤管路长度的1/2),顺时针旋转刷头清理内壁(每旋转1圈后退1cm,避免遗漏死角);  

3. 清理后,用压缩空气从管路**一端正吹**(压力0.2MPa),直至另一端流出的气流无粉尘(可用白色无尘纸承接,无明显污渍即合格);最后用无尘纸擦拭管路两端接口(去除残留粉尘)。

 2. 油污堵塞:粘稠油膜附着(化工/炼油/机械场景)

判断依据:采样流量骤降≥30%、分析仪读数偏低(油污吸附样气组分)、管路内壁可见油亮薄膜。  

步骤1:选对清洁剂(防管路腐蚀的关键)

管路材质       推荐清洁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禁用清洁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稀释/使用要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金属管(316L不锈钢) 中性除油剂(1:10-1:20稀释,参照除油剂说明书)、异丙醇(纯液)  强酸(盐酸、硫酸)、强碱(氢氧化钠溶液) 除油剂稀释后需搅拌均匀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 

塑料管(PTFE/PP)  异丙醇(纯液)、乙醇(分析纯)      酮类(丙酮)、酯类(乙酸乙酯)         清洁剂需倒入管路后静置,避免快速冲洗导致油膜残留 

橡胶管(硅胶/NBR) 乙醇(1:5稀释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机溶剂(异丙醇、除油剂)            稀释后仅可擦拭接口,不可浸泡(防橡胶溶胀) 

 步骤2:针对性清理(短管浸泡vs长管冲洗)

短管路(长度<1m):  

1. 拆卸后用无尘纸堵住管路一端,倒入稀释好的清洁剂(液面没过管路内壁),另一端用无尘纸轻盖(防挥发);  

2. 静置10-20分钟(油膜厚时延长至30分钟),期间每5分钟轻轻晃动管路1次(让清洁剂充分接触油膜);  

3. 倒出废液(需分类回收,不可直接排放),用**去离子水(电阻率≥10MΩ·cm)** 冲洗管路2-3次(去除清洁剂残留)。

长管路(长度>1m):  

  1. 不拆卸,用50-100mL针筒抽取清洁剂,针头套软胶管(伸入管路1/3处),缓慢注入清洁剂(流速≤5mL/s),另一端用废液桶接液;  

  2. 注入后静置5分钟,再用针筒抽取去离子水冲洗(重复3次),直至流出的水无油花(可用烧杯承接,观察水面无浮油即合格)。

步骤3:干燥除残留(防样气受潮)

1. 用压缩空气(经干燥过滤器,露点≤-40℃)从管路一端正吹(压力0.15-0.2MPa),持续5-10分钟;  

2. 采用“称重法验证干燥":清理前称空管重量(记为m1),干燥后再次称重(记为m2),若|m2-m1|≤0.1g,说明无水分/清洁剂残留。

三、清理后:验证与长效预防

1. 安装与密封性验证(防样气泄漏)

正确安装:按记号笔标记的“进气→出气"方向组装管路,接口处缠绕PTFE生料带(顺时针缠绕2-3圈,末端对齐接口边缘),用扳手适度拧紧(金属接口拧至“手感阻力增加后再拧1/4圈",塑料接口拧至“无间隙即可")。  

密封性检测:通入少量氮气(压力0.1MPa),在接口处涂抹**10%浓度的医用肥皂水**(泡沫细腻易观察),静置1分钟——无气泡产生即密封合格;若有气泡,需重新缠绕生料带(避免遗漏接口螺纹)。

 2. 仪器功能验证(防数据偏差)

1. 启动分析仪,通入**标准气体**(浓度选仪器量程的20%-80%,如氢气分析仪量程0-100%vol,选50%vol标准气);  

2. 待读数稳定(通常5-10分钟),若读数与标准气浓度偏差≤±1%FS,说明管路清理合格;若偏差超范围,需检查是否有清洁剂残留(可再次用压缩空气吹扫)。

 3. 长效预防:减少堵塞频率

加装前置过滤:在采样探头与管路之间加装**粉尘过滤器(金属烧结滤芯,孔径5-10μm)** 或**油雾过滤器(疏水PTFE滤芯)**,压差≥0.05MPa时及时更换(避免滤芯堵塞导致流量下降)。  

定期检查维护:粉尘环境每7天检查1次管路(通过分析仪“流量监测"功能),油污环境每3-5天检查1次;发现流量下降≥10%,立即启动清理(避免重度堵塞导致管路报废)。  

优化采样参数:高浓度粉尘/油污场景,在仪器额定流量范围内(不超过最大流量的80%)适当提高采样流量(如从0.5L/min提至1L/min),减少污染物在管路内的停留时间;同时在管路拐点处加装“弧形弯头"(避免直角拐点堆积污染物)。

四、禁忌操作:绝对禁止的4类行为

1. 禁止用尖锐工具(铁丝、螺丝刀、钢丝球)清理管路——会划伤内壁(划痕处易堆积污染物,加剧堵塞),塑料管路还可能被戳破。  

2. 禁止在未断电/未泄压时拆卸管路——正压场景可能导致样气(如氢气、氯气)泄漏,引发闪爆/中毒;负压场景可能吸入空气,带入杂质。  

3. 禁止混用清洁剂(如金属管清洁剂用于塑料管)——强酸/强碱会溶解PTFE、硅胶管,导致管路开裂;有机溶剂会使橡胶管溶胀,失去密封性能。  

4. 禁止清理后不干燥直接安装——管路内残留水分/清洁剂会与样气反应(如水分与氢气混合可能导致分析仪传感器受潮),影响数据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