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体监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(FTIR)是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的高精度分析设备,主要用于气体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检测。其核心工作原理结合了干涉测量技术与傅里叶变换数学方法,实现对多组分气体的快速、同步监测。以下是详细解析: 一、核心工作原理1. 干涉仪生成干涉信号 光源(通常为SiC棒或中红外光源)发射宽带红外光,经分束器分为两束:一束射向固定镜,另一束射向动镜。 动镜往复运动产生光程差,两束光重新组合后形成干涉光,其强度随光程差周期性变化,形成**干涉图**(时域信号)。 干涉图包含所有频率的红外光信息,但需转换为频域光谱才能解析气体成分。2. 样品气体吸收与检测 干涉光穿过气体样品池(如多次反射池),气体分子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(依据分子化学键的振动-转动能级跃迁)。 吸收后的干涉光被探测器(如液氮制冷的MCT探测器)捕获,转换为电信号。3. 傅里叶变换与光谱解析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(FFT)算法将干涉图(时域)转换为红外吸收光谱(频域),得到吸光度随波数(cm⁻¹)变化的谱图。 根据朗伯-比尔定律(A = ε·c·L,A为吸光度,ε为吸收系数,c为浓度,L为光程),结合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,反演出气体浓度。 二、气体监测的关键技术设计1. 长光程气室增强灵敏度 -痕量气体检测需长光程以增大吸收信号。常用**多次反射池**(如怀特池),通过镜面反射将光程扩展至16–64 m,检测限可达ppm至ppb量级。 -例如:温室气体监测中64 m光程可精准分析CO₂、CH₄等低浓度组分。2. 温控与抗干扰设计 光源恒温(40℃):避免温度漂移导致光谱偏移。 气路伴热(180℃):防止烟气冷凝及吸附损耗(如SO₂、HCl等易溶于水气体)。 镀膜防腐蚀:反射池内壁镀特氟龙或金膜,抵抗腐蚀性气体(如工业烟气中的酸性成分)。3. 光谱预处理与定量模型 基线校正:消除仪器漂移(如分段比校正法处理镜面吸附导致的基线偏移)。 特征谱线筛选:通过Tikhonov正则化提取混合气体中的特征吸收峰(如变压器故障气体中的C₁/C₂组分)。 定量算法:基于偏最小二乘法(PLS)建立浓度与吸光度的回归模型,相关系数>0.999,误差<1 mg/m³。 三、典型应用场景1. 工业排放监测 烟气超低排放监测(SO₂、NOₓ、HCl等),全程伴热气路避免采样损失,与化学发光法等传统方法一致性>95%。 2. 环境大气本底研究 温室气体(CO₂、CH₄、N₂O)连续监测,对比CRDS技术精度相当但维护成本更低。 3. 安全应急与故障诊断 化工泄漏巡检(500+种气体数据库支持30种同步扫描)、变压器故障游离气体(乙炔、乙烯)在线分析。 四、技术优势与局限优势: 多组分同步检测(单次扫描30种气体); 非破坏性、无需复杂前处理; 高精度(分辨率达0.09 cm⁻¹,信噪比50000:1)。 局限: 水汽(H₂O)和CO₂吸收干扰需干燥或算法扣除;
设备成本高,需定期校准维护。不同测量模式对比模式 适用场景技术特点透射模式 固体压片、液体/气体池 比尔定律直接定量,灵敏度高 KBr压片测粉尘中硫酸根 衰减全反射(ATR)液体、粘稠样品 无需制样,隐逝波穿透微米级深度 涂料溶剂快速筛查 开放式遥测 污染源扩散、区域气体分布 无需采样,直接分析烟羽或大气 化工厂泄漏成像扫描 五、总结气体监测FTIR的核心是通过干涉仪生成干涉图,再经傅里叶变换解析出气体“指纹光谱",结合长光程设计和高稳定性硬件实现痕量检测。其技术演进集中于提升抗干扰能力(如温控、镀膜)与算法精度(PLS模型、基线校正)。尽管存在成本与干扰挑战,其在环境、工业、安全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持续推动国产化进程(如国产蓝盾光电子FTIR系统)。
上一篇 : 常见的预处理环节(如过滤、除湿)是如何避免对分析仪器造成干扰的?
下一篇 : 燃煤烟气脱硫技术介绍